魏久传获“山东省教学名师”有一段时间了。记者得到消息,一直想找他聊聊,可每次电话相约,魏老师总是忙,不是开会,就是出差,或者忙于整理材料、备课,“有时间,就得多准备准备,开一门课容易,开好一门就不是那么容易。”魏老师说话声音醇厚,不急不缓,中气十足,目光深邃而笃定,与之交谈,让人如沐春风。
除了忙,低调、谦恭也是魏老师没有及时接受采访的内在原因。“做好事情(工作)就行了,没有什么好写的。”“你多写写别的老师,有很多老师默默无闻地坚守岗位,他们付出了很多。”
经不住记者的一再约访,记者终于在办公室见到了他熟悉的身影。魏老师答应:“不谈个人,就谈谈教学吧。”
台上一刻钟 台下十年功
“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魏老师为了上好50分钟的课,付出了多少心血,没有人知道。他是79级大学生,83年留校任教,与三尺讲台结缘,从事教师职业,一晃33年过去了。
在办公室,魏老师从靠墙的一排书架上,熟练地抽出一本教材。这是一本《勘探方法》,是地质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
《勘探方法》是一门集实践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矿产资源勘查问题,是突出我校矿业办学特色的关键课程之一。多少年来,魏老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即使是当了学院院长、书记,承担着大量的管理、科研工作,依然没有间断上讲台。
“对待教学要有神圣感、敬畏感,对待学生要像亲人一样。每当给学生讲课时,看到一双双求知的眼神,我感到无比自豪,更感到责任重大。”
魏老师特别强调了教学要有“敬畏感”。“教师就像一位雕塑大师,不过他雕刻的是人的心灵、道德、学识,任何的失误,都是不可逆转的。”与魏老师交谈,觉得他在暗示什么,“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有些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多下功夫,”他本能地点燃一根烟抽,“知道抽烟不好,但习惯了,这样会放松一下心情。”
记者问他如何“上好一堂课”?他说,“这不好一两句话说清楚。我们做教师的,如同一位艺术家,融合学科知识、个人魅力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方式方法,因材施教是个艰难的课题,但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
比如,《勘探方法》这门课已经讲了不下几十遍了,“但每次授课,从来不敢马虎,甚至每次上课之前,还是有一种微微紧张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促使我对每次课都精心准备,每次上课,都要重新修订、完善PPT,认真对待每一次授课。在这样一种感觉下讲课,才能孜孜以求,不断探索,课程内容常讲常新,才能有所长进,才能始终保持不衰的精力,”魏久传说。
“学生缺乏质疑精神、不喜欢在课堂上提问,一个好的教师就要学会鼓励学生在课上提问。”每当学生提出了问题或者新见解,魏老师就感到特别满足,为此不惜花大量时间备课,研究学生的需要,“教育是形成智慧的事业,每时每刻都让学生满意就是我追求的目标”。
教书如作诗 功夫在诗外
魏老师不仅把心血放在课堂上,而且在其他教育教学环节独具匠心,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时时刻刻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
除了讲好每堂课,魏老师特别重视在课堂外对学生学科兴趣点的引导,“我觉得,教书如作诗,功夫在诗外,我不是否认课堂的重要性,而是觉得要让学生热爱学习,某种程度上,课堂外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对学科兴奋点的引导更重要。”
魏老师善于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在创新思想与科研水平方面都大有提高。
魏老师介绍:教学不局限于课本理论简单介绍,而是在课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手段引进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介绍相关问题的不同观点、认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地质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课堂理论教学外,还有大量室内实验、野外实践环节。魏老师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如何做好实验、实践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省级项目立项,到学校群星计划项目,均突出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感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魏老师带领基础课教师们建立了安徽巢湖综合地质实习基地、山东野外地质走廊、环黄岛地质实习基地等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巢湖综合地质实习基地,将地层、构造、古生物、沉积地质、水文地质等多方面结合,使学生不仅认识了我国南方的地层和实习区的构造特征,而且对该区的地质演化史、水文地质内容如巢湖水文特征、居民饮用水源特征等有了具体直观的认知,同时培养了学生野外地质调查能力,效果非常好。
魏老师介绍:“地下水流动系统”“流线与流网”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颇感吃力。我们通过设计简单的试验装置,完成地下水流运动分异现象的直观教学,既模拟呈现了地下水流运动的特征,又对学生学习、领会地下水流运动的这种特征有了直观的、具有感性特点的理性认识。在试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不同条件下的运动规律,然后再通过专业理论的讲解,阐明该现象发生的原理,实现从客观事实出发引出问题的教学模式,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30多年的大学教学实践中,魏老师就是这样着重并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虽然对时下某些教育理念也有许多的困惑,但他并不对此埋怨或鞭挞。魏老师认为,攻击一种教育理念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教师的,要在实践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魏久传的经历很丰富,他积累了大量的现场实例,这成为他丰富的教学源头活水,并藉此启发学生思考,教给学生解决现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只要有机会,他就想方设法把学生带到现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钻研。为了克服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他常常用自己的科研经费来补空。
爱生如爱子 情谊永流传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学记》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
魏老师对待学生有三点体会:第一,不要只把学生当弟子,而要把他们当亲人、当朋友,平等友爱,互相尊重。青年学生积极向上,思维活跃,有很多可学习之处,正是教学相长,彼此促进。第二,老师不仅要教授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更要注意思想与方法的训练。因为一个人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作风将使人受益终生。第三,人文修养是基本修养。无论是怎样老的先生,还是怎样小的学生,这都是要共同完成的“作业”,并以一生实践之。
魏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为大学新生开座谈会,作专业报告。从一名普通教师到学院主要领导,这个传统就没断过。“我想解决的是让学生知道进入这个学校的使命是什么,”魏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对艰苦专业抱有抵触心理。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有种使命感,我在‘解惑’‘授业’的同时,特别重视‘传道’,始终坚持着人格与学问的统一,并以此为尺度,规范着自己的言行。”
学生们反映,“魏老师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无论多忙,不管是在课间,还是行走在路上,只要你有问题请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解答。学生有什么困难找到他,魏老师从不推诿。”
什么是教学名师?大家也许都会说出个一二三来。而魏老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名师是若干年后学生能够记起名字的教师,是严格要求学生却不影响学生评教成绩的教师。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无一不是在教学上下足了功夫,让学生喜欢课堂,喜欢学科,并学有所成,这也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魏久传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了人生的精彩,但他说自己做得还很不够,“面对‘双一流’建设的任务,在讲台上,在课堂外,还有很多的课要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魏久传,2018年获“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
(转自:山东科技大学官网-深度报道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