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山东科技大学学习和工作了20个年头,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工作需要,我离开了母校,到枣庄工作。尽管依依不舍,但令人欣慰的是,因为母校的教益,我终于闯出了新的天地。
记得1997年9月,全国素质教育现场会在烟台召开,我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在讲话中强调,要在扩大基础教育办学规模的同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国家教委党组书记陈至立关于要努力大面积提高办学质量的讲话,对我震动很大,联系到枣庄的实际情况,我坐卧不宁,跃跃欲试,我们召开局党委会研究,统一思想。大家一致认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扭转枣庄市教育质量偏低的极好机会,决定乘大会东风,在全市进行教育改革,打一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翻身仗”。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这场全市教育系统从上到下的改革,从1997年到2002年,前后持续了5年多。我们在加强教育硬件建设的同时,先是进行了教学改革,紧接着进行了教育管理“四制”改革,5年多的奋发进取,使全市教育教学质量跃入全省上游水平。
首先是向先进地区取经,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他们好的经验,使大家转观念换脑筋。我们多次到石家庄、汩罗、泰州等地考察学习,并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来枣庄介绍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消息。唐山一中校长周绍华、泰兴洋思一中校长蔡林森、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冯恩洪、黄冈中学周益新、北京大学教授相洋等应邀来枣庄作了多场报告。这些精彩的报告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投石,立刻激荡起一层层涟漪,在全市教育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冲击了陈旧观念,激发了创新热情,在全市形成了促进提升教学质量的浓厚氛围。
在此基础上,我们陆续制定了一个个“逼进”“逼上”的措施:
一是实行三个学段(小学、初中、高中)一齐抓,三个年级(高一、二、三年级)一齐抓;二是充实市教育部门的教学骨干,各区市强抽人、抽强人、补齐补强教科研人员;三是确立了区(市)教育局管理高中教学的责任。四是出台了“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衡量每个教师业务水平的, 主要是“系列课达标”:另一把“尺子”是衡量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就是学校教学的规范化达标。五是制定了校长、教师的考核办法。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逐步显现出来,高考成绩逐年上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感受到要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除了在教学业务技能上抓管理,还必须在机制上形成一个竞争的局面,把整个教育系统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行。
于是,我们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枣庄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推行“四制”改革,即校长竞聘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和等级工资制。校长三年一聘,虽然全市先后累计辞退、落聘教职工员工一大批,但由于操作平稳,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教育系统教职工无一人上访。
这次改革,改的是沿袭多年的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的弊端。让校长上“擂台”,德、能、勤、成绩不佳者要落聘;让教师来竞聘,差的要转岗或落聘,收入减少。奖勤罚懒,使教育内部产生了巨大的活力。
教学与管理两大改革,经过连续几年的坚持,枣庄市的教育教学质量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素质教育全面展开,高考成绩升本科万人比名次在全省地市中大大前提。《齐鲁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山东高考状元连续出枣庄的消息。家长高兴、领导满意、社会肯定,市委、市政府连年给予嘉奖,教育系统内部深受鼓舞。2000年1月17日,《山东教育报》刊登了枣庄市教育改革的消息;《光明日报》于2002年12月9日以“历史性的跨越”为题介绍了枣庄教育的改革经验,随后省内省外教育部门的同志 接踵而至,来了解枣庄市教育改革的经验。
2001年3月,组织决定让我在担任枣庄市教育局长的同时,担任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上任开始,正赶上全国高等学校按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方式,进行改革和调整、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不少学院经合并和充实办成了大学,一大批地市级城市办起了自己的专科大学。
把枣庄师专创建成本科学院,当时全市呼声很高,师专教职员工更是急切盼望着。此前,师专校领导班子已开始制定计划,并请设计院设计了主楼的效果图。但是,整个升本工程没有展开,原因是当时正值经济滑坡、财政困难的特殊时期,上级不可能拨款,市里也没有钱,学校自身因建教学楼还欠着债务。怎么办?干不干?那时教育部对东部地区高校升格的评估审批已接近尾声,下一步将重点转向西部地区,再晚了将错过这一机会。我与班子成员一起反复研究,一致决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钱多钱少都要启动,力争用3 年的时间完成学校升本任务。
于是,我们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发动对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的改革,对学科建设进行规划,做着全面准备;一方面积极向上汇报争取。起初,省教育厅领导说,各地都在办大学,你们枣庄市可以办,也可以不办,因为你们资金缺口大,山东省也不差这一所学校。在市里,党政领导思想上是赞成的,精神上是支持的,但市委书记、市长因为财政困难而迟迟不拍板。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知道,其他地市办大学也是多方筹集资金,况且也不是所需资金一步到位。于是,我们一方面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一方面跑银行和企业。有一天,我找到了时任市长马金忠同志,我说:“马市长,有些地市办本科学院就是在原师专校园里扩了地皮新建了几个大楼,补充了一些师资和教学实验设备,又整合了几个中等专业学校,上级评估验收时就通过了。我们把枣庄师专的校园向南向东扩展,盖上几个大楼,再把市经济学校和枣庄师范校合并起来,也就差不多了。”马市长问,建几个大楼要多少钱?我把当时需要的投资测算数告诉他之后,他沉思了片刻说,那就干,不过市财政一次拿不出,要分3年给,连续3年给。我一听特别高兴,回校后立即与校长商量向市政府再作详细汇报。几天后,在马金忠市长的支持下,市政府研究枣庄学院创建问题的办公会如期召开。会议决定,拨给枣庄师专建校资金,分3年拨付,另外政府负责支付首批设备费贷款的利息,其余建校经费由学校负责向金融部门贷款和通过其他渠道筹集,会上同时决定成立枣庄学院建设指挥部,由市长马金忠担任总指挥。这一天是2001年6月16日,枣庄学院强校升格工程的序幕正式拉开。
2009 年 9 月,李华中参加省政协举办的“爱心助残”书 画笔会
此后,我们根据工程进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多次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马市长带领建设指挥部全体人员先后四次齐聚学校,现场听取汇报、解决问题。随后,学校又多次跑银行争取贷款,各银行在向本科大学贷款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对专科学校贷款在政策上放宽,于是学校又向枣庄建设银行办理了贷款,用于征地和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体育场以及教师的引进、教学设备的购置。
在创建过程中,省教育厅和市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齐涛厅长、马庆水副厅长、毛有高处长等多次听取汇报并组织专家进行初评,特别是在教育部评估时给予了精心的指导。时任市委书记张传林带领市四大领导班子成员为学院建设工程奠基,市长马金忠亲自带领我和校长到济南向副省长邵桂芳汇报。刘玉祥同志来枣庄任市长后,几次到创建现场检查指导,使学校建设得以快速推进。学校领导班子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在创建过程中精心运筹、干字当头。
规划、征地、贷款、招聘、采购、施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有条不紊。大家没有周末和节假日、每天工作八小时的概念,三年多来夙兴夜寐,为着学校美好的明天团结协作、奋力拼搏。
200年6月23日,学校迎来了以中国海洋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秦启仁教授为首的山东省高校设置评议专家组来学校实地考察初评。8月8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致函教育部申请将枣庄师专改为枣庄学院。2004年2月11日,以江西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南昌大学党委书记周绍森教授为首,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泰岭、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廖白瑜、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刘家崎、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校长张治务、教育部调研室巡视员王茂根和规划司高校设置副处长韩筠组成的专家组来学校评估。3月23日,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在成都郊外的金牛山庄召开四届二次会议,评议各地申报的新一轮高校设置。会议于27日上午进行最后投票,10时15分结果揭晓,枣庄学院以全票通过评议。我们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枣庄人民和师专师生企盼已久的时刻到来了,枣庄市从此结束了没有本科高校的历史。
当我们从成都回到学校的时候,师生员工全体出动,主楼前的喷泉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师生列队欢迎、掌声雷动,一只只滚烫的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表达着由衷的喜悦之情。
什么时候有过这样的激动?什么样的气氛能如此醉人?此时此刻,全校师生都为成功而兴奋,为明天的希望而感动。
(材料提供:李华中 整理:韩洪烁)
【李华中:地矿系地质1971 级校友,曾任枣庄市教育局局长、党委书记,枣庄市政协副主席等职。】